2020年12月11日,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药物化学生物学课题组王晓辉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延川研究员到所交流访问,并作了题为“原位核磁共振色谱技术及其在检测方面的应用”的精彩报告。药物化学生物学课题组组长王晓辉研究员为赵延川研究员颁发证书。
赵延川研究员主要介绍了化学传感与多组分同时检测,可以对微小能量差别进行精确检测及对动态交换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介绍了核磁共振氟谱与其他检测手段相比的优势。即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并可以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快速检测等。随后,又介绍了其领导的课题组所设计的一系列基于手性铝络合物的含氟核磁探针分子。这些探针分子具有空间受限的手性识别空腔,与手性分析物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类似色谱峰的特征氟谱信号用于进行手性区分检测。该方法在原位快速检测的前提下,实现了类似色谱方法的高精确性,可以对醇、酰胺、环醚、亚砜等大量结构不同的手性化合物进行快速分析并且实现不同种类手性物质的同时检测。当使用具有自动进样功能的核磁共振波谱,该方法在一天内可以完成超过1000个样品的手性分析,满足高通量筛选的测试需求。此外,利用特征氟谱检测信号可以对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进行快速判断,为液体及非晶样品的构型确定提供新的途径。该方法快速无创的特点及多组分同时分析能力使其有望应用于复杂生命体系中代谢过程的原位检测。随后,赵延川研究员还参观了药物化学生物学课题组实验室,并与药物化学生物学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赵延川研究员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2012年5月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在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进行交流访问。 2017年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课题组长。致力于有机含氟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发展了手性原位核磁共振色谱技术, 建立了手性分子高通量快速测试方法。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 Cell Reports Phy. Sci.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